[轉貼] 不怕死、但怕失能

主題已鎖定
頭像
心靈捕手
默默耕耘的老師
默默耕耘的老師
文章: 8807
註冊時間: 2003-01-01, 09:01
來自: Taiwan

[轉貼] 不怕死、但怕失能

文章 心靈捕手 »

1950年,台灣十大死因前幾名分別是感染性腸胃炎、肺炎、結核病、週產期病況,50年後,十大死因前五名變成癌症、心臟病、腦中風、肺炎與糖尿病等,與已開發國家類似,主要死因以慢性病與癌症為主,這些疾病發病的共同危險因子就是「老化」。

然而,慢性病最大的威脅並不僅止於疾病本身,而是對於生活品質與長期生活功能的影響。全球在計算慢性病對於健康的影響便是以「疾病負荷」(Disease Burden)的概念切入,所謂「疾病負荷」的計算必須考量該疾病對於造成失能而影響生活的程度,也就是「失能調整人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內涵是考量該慢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或是導致失能而無法以完全健康的狀態生活。

慢性病罹病年齡成關鍵

無可諱言,大多數失能都是因為疾病影響,所以在中年期會推動一連串疾病預防保健,然而,根據全世界觀察發現,在快速高齡化的世界,無論我們做了多少努力,或有能力延後疾病發病年齡,但對於完全減少慢性病的發生似乎是無能為力,也就是說,每個人在老後或多或少會帶著幾個慢性病度日。

但義大利一項研究發現, 無論在老後有幾個慢性病,只要能避免失能,就可以提升生活品質、減少死亡風險。這個結論看似單純,實則複雜,必須從慢性病管理、健康飲食、適切運動與社會參與等面向去避免高齡者身心失能。

慢性病的一大特色是,發生後不會馬上危及生活品質或生命,而是要累積一段時間才會造成相關影響,所以罹病年齡變成重要關鍵。倘若一個人年逾70歲時罹患糖尿病,可以想見糖尿病的疾病診斷對於他的生命或是生活的影響,應該遠不及40歲就罹患糖尿病的人。

這是異於過去健康管理與預防保健的醫療模式,因為以往我們所發展的是以疾病為主體的防治模式,但對於高齡者而言,以疾病治療為健康管理切入點不見得合宜。

過去,我國的醫療體系建置以發展急重症醫療、提升民眾健康照護的可近性,並以發展全民共同分攤的社會保險為目標,希望讓人民不要因病而窮、或因窮而病。

但是,1996年全民健保上路時,台灣老年人口的比率還不到8%,國家人口老化的程度才剛開始要進入先進國家的道路。由於當時老年人口少,醫療專科發展也尚未成熟,醫療片斷化的現象還不明顯。

然而,隨著健保進入快速擴張期,醫療院所面臨戰國時代,各種醫療專科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專業化服務把老年人的各項退化症狀與疾病,變成一個個專科醫療服務,老人醫療服務變得高度片斷化,而醫療資源的耗用也隨之節節高升。

「器官疾病醫療服務體系」成過去

傳統專科醫學以器官疾病為主體,將高齡民眾的身心功能、整體照顧需求與疾病治療部分做了最大的整合。由於高齡者的溝通能力可能不如一般民眾,且健康狀況的表現可能來自於多重因素,都不是傳統以單一器官為思維的疾病診治模式所能因應。

由於高齡者的健康特質迥異於青壯年族群,健康的維護與疾病的治療都有全新思維,醫療服務模式的選擇也將有所差異:

●充分理解不同生命歷程中健康的特性,選擇正確的策略

健康照護的知識在不同的年齡層都不同,面對超高齡時代,每個人都需要充實老化與高齡的健康知識,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就醫與養生策略。

●從中年期養成預防失能與失智的生活方式

許多生活方式與健康管理都可以從中年期就開始進行預防失能與失智,而慢性病的管理更需要具有高齡醫學專業的醫師參與協助,以達成終生提升的生活品質的目標。結合疾病防治與失能預防的策略,並且自中年期落實於生活中才是最重要的策略。

●健康照護須兼顧疾病、身心功能與照護資源

高齡者健康照護的考量具有複雜度,從疾病的控制標準到藥物的選擇,都是極深入的專業,而高齡者的健康也不是僅將單一疾病控制好便會改善,而是必須透過「周全性評估」建立完整的照護計劃,涵蓋疾病與身心功能的全面管理,甚至必須同步思考長期照護的整合,也必須審酌個人與家庭的目標,擔任高齡長者權益的「代言人」(advocate)。

要創立以長者長遠健康照護成果為目標的醫療體系,且要兼顧衛政與社政的服務,需以持續性健康管理的方式,推動落實社區與居家作為長者的照顧場域;要破除以急重症醫療為主體的管理模式,並建立以慢性病為主體的健康管理模式,將長者需要的醫療服務與照顧服務一次到位、無縫整合,才是當務之急。

--
資料來源: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 ... ?nid=70719
施比受有福,祝福您好運! ^_^
歡迎光臨★★心靈捕手★★ :: 討論區
https://wang5555.dnsfor.me/phpBB3/
主題已鎖定

回到「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