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弱勢孩子如何成功?4E 養分,給予「逆境抵抗力」

主題已鎖定
頭像
心靈捕手
默默耕耘的老師
默默耕耘的老師
文章: 8814
註冊時間: 2003-01-01, 09:01
來自: Taiwan

[轉貼] 弱勢孩子如何成功?4E 養分,給予「逆境抵抗力」

文章 心靈捕手 »

家庭失能對弱勢孩子的全面影響,外在物質解決不了內在貧窮,我們所能做的,是讓孩子看見自己的能力,從「賦權」、「典範」、「期待」、「探索」四個4E養分出發,把改變的力量交還孩子手上。

一九五O年代,由於受到外來政權統治,夏威夷考艾島(Kauai)上的原住民瀰漫一股哀傷氣氛。貧窮與酗酒司空見慣,悲慘人生早已深植於兩代人,當地的孩子們不是被忽略、就是被虐待,沒人相信這群孩子未來會有出息。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艾美.維納(Emmy Werner)與加州大學團隊,持續四十年探訪二百零一個成長環境特別嚴苛的孩子。其中三分之二的孩子一如預期未能走出困境,另外卻也有三分之一,七十二位年輕孩子成功打破貧窮的循環。到四十歲時他們不曾失業、沒有犯罪紀錄、不靠救濟金度日,成為自信、負責、有能力的成人。

《韌性》一書引用這個研究,分析為什麼三分之一的孩子擺脫了困境,走向不一樣的人生?這也是《親子天下》超過半年以來,深入台灣各地多元家庭、學校跟社區,關心偏鄉弱勢孩子困境的初衷。

貧窮不該決定一個孩子的未來。根據財政部統計,台灣家戶收入最高五%和最低五%家庭平均所得差距,在二○一三年擴大到九九.三九倍,創歷史新高。最貧的五%家庭,年所得平均只有四萬四千元。

這幾年,公立中小學學校裡的弱勢學生愈來愈多。近七年來,無力繳交代收代辦費,必須接受教育部補助的經濟弱勢學生比率,從七.七%,攀升到一八.四%。

愈來愈大的階級差距和無力翻轉的命運,逐漸成為「穩定」的社會結構,這是一大危機。

當家庭變得脆弱,孩子無法得到安全感與成長必要的支持, 我們除了想找出學校跟社福系統該如何銜接,補上家庭破洞(見一五四頁),更想知道:為什麼有些孩子得以在逆境中反轉向上?

不管孩子住在偏鄉或都會、中產或弱勢,成長中都難免遭受挑戰,而身為父母、老師甚至陌生人,該如何引導他們,才能使他們更有機會邁向幸福成功的一生?

只給物質,解決不了「內在貧窮」

回到台灣,教育跟社政系統在面對偏鄉弱勢孩子的學習、家庭雙困境時,不分公私部門,主流做法是挹注金錢、資源,以及投入「不會就再教一遍」的補救教學。寄望「直接解決貧窮問題,讓教育帶孩子翻身」。

無奈,家庭失能對孩子的全面影響,靠錢與補救教學是補不起來的。金錢、資源的挹注,或許能解決暫時經濟缺口與急難需求,卻也讓某些孩子習慣手心向上、愈拿愈軟弱,成了「內在的貧窮」,在新竹縣尖石鄉蹲點超過十年的至善社福基金會研究發展專員楊曜誦感嘆。

全美最大的理念學校系統, 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特許學校,二十一年,成立了一百八十三所學校,引人注目。這些學校最讓人好奇的是,如何扭轉弱勢學生的命運?

KIPP不只搶救孩子的腦袋,也努力喚醒他們的心。進入KIPP學校的學生八○%是弱勢生,學校的目標除了努力讓孩子上大學,也不放掉對他們該有的品格要求:包括樂觀、毅力、韌性、自我控制、熱忱、好奇跟感激。

他們認為,這些「非認知技巧」像是社會安全網的替代品,學校和老師也不放棄對孩子的期許:「你們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

在這些能夠跨越谷底,走出不一樣人生的孩子身上,我們看見一個共同特質——韌性(resilience)。沒有人會願意自己的孩子,藉由經歷這樣的不幸來鍛鍊心志。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在家庭的溫暖呵護下成長,但是當家崩解,這些孩子需要有人幫忙,重新撐起一個家,這個家最重要的支柱,不是錢、不是更多學習,而是穩定的關係。

為生命注入對抗低潮的強韌,是從內長出的能量。「直接提供幫助」只能解決一時片刻的困難。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顧瑜君認為,困境中的孩子有能力嘗試自我調整,從中找到力量,我們能做的是,不只把孩子看成「被幫助者」,反而轉過來幫他們看見自己的能力,把力量交還他們手上。

培養面對逆境的韌性,我們從採訪現場歸納出了4E(Empower賦權、Example典範、Expectation期待、 Explore探索)的教養提醒:

賦權Empower
看見孩子的擁有而非不足,他們就有機會與眾不同。


二○○八年,顧瑜君與東華大學團隊在花蓮縣壽豐鄉創立公益二手物交流店五味屋,起初,聚集了一些不被學校歡迎的孩子。他們不見得愛讀書、會讀書,但他們用自己的勞力跟時間,學習參與跟經營這家二手商店,他們在週間晚上跟週末排班負責店內的所有工作,比方整理貨物、上架、管理倉儲、結帳、與客人應對、清潔、與其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等。

在五味屋,孩子們不再透明,有真實存在感。他們用付出換取點數跟所需商品,他們在五味屋得以學習跟展現,教育系統內沒機會學到的生活能力跟自立的舞台。

典範Example
在孩子面前展現正向、積極、「有為者亦若是」的形象。


逆境中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關係」的連結,因為「關係是人生最強的保護傘」。《韌性》一書引用治療教育學家莫妮卡.舒曼(Monica Schumann)的話說,孩子生活裡即便只有一個支持者,仍足以勝過許多負面影響。支持者不一定是父母、祖父母,也可能是某位阿姨、老師、鄰居。

或者是一個陌生的學姊。做弱勢課輔的永齡希望小學社工督導阮琦琇說,課輔教室內總有一些不知所為何來的孩子問:「為什麼其他人可以去玩,我卻要在這裡念書、寫作業?」

在某分校的畢業典禮上,意外出現了一支自永齡畢業、目前高二大姊姊錄製的影片,她告訴大家,讀書不只改變家庭,更是為了自己美好的未來,希望學弟妹不要放棄!現在她成績很不錯,找到未來的目標,正朝夢想努力中。

永齡學弟妹不只看到了學姊鼓勵的話語,更看見一個「我以後也能像她一樣成功」的正面暗示,對自我處境有反思的孩子,更能激發內在動機。

期待Expectation
當孩子的行為被適切的期待,會使他們展現爆發力。


不要以愛之名,輕易放棄、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從「習得無助」到「我想要更好」,他們需要看見值得努力的目標,被相信做得到。

新竹縣尖石鄉玉峰國小三年前開始重點發展舞蹈社團,想藉由舞蹈讓孩子鍛鍊專注跟紀律,相信自己做得到。被激勵的孩子,爆發力很驚人,當他們付出許多努力,得到掌聲與優異成績,又看見他校優秀的表現,自然會想要更好。校長陳顯智到任兩年來發現,練舞要記長達三十分鐘的舞步、幾乎跳一整天,以前孩子會喊累現在卻很少抱怨,會主動要求加練,跳舞不是苦差事、而是一件他們自己想做的事。

探索Explore
提供孩子不一樣的視野,找到值得追尋的夢想。


大多數偏鄉弱勢孩子對未來的想像很狹窄,例如男孩以後想跟阿公一樣做土水(水泥工),女孩則說學美髮。
新竹縣寶山鄉寶山國小校長彭鴻源自己也出身偏鄉新竹縣橫山鄉,他在寶山推廣棒球運動,目的並不是要培養職棒選手,而是「提供他們一個觀看世界的新鏡頭」。

因為偏鄉孩子的世界單純,藉由外出比賽,讓他們從接觸外面多采多姿的世界中,放大自己的視野,逐漸找到值得追尋的夢想,因為看到更好,而有力爭上游的企圖心。

從各方面編織孩子正向關係

對親子關係最具殺傷力的,並不是經濟上的貧窮,而是關係上的匱乏與不穩定。愛與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我們的孩子》(Our Kids)一書更引述美國研究指出,家人是否經常一起吃晚餐,比起智商更能預測孩子未來的成功與否。

孩子會在成長中過程不斷挑戰大人、測試底限。能融化孩子的不是權威的壓制,反而是進入生命脈絡理解他們的困境,聆聽他們的委屈,跟他們站在一起,面對生命的課題。

「正因周圍的系統不斷在變動,他們容易受到影響,情緒行為起起伏伏、或一下被打回原形,更需要有穩定的大人在旁邊幫他們守護希望感,」均一教育平台專案經理曲智?說。

舒曼說,當一個好的支持者,要能不差別看待孩子的成績或品行,給予同等的關愛,能用平等的態度對待,認同他們的進步,賦予他們溫暖安全的感受,並相信他們有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多帶孩子參與社區鄰里活動,編織孩子生命中各種正向關係。讓每個孩子都成功,父母、老師、社工、鄰居甚至陌生人,都能扮演那個「重要他人」,在彼此生命中發揮正向影響力。

--
資料來源: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9171
施比受有福,祝福您好運! ^_^
歡迎光臨★★心靈捕手★★ :: 討論區
https://wang5555.dnsfor.me/phpBB3/
主題已鎖定

回到「親子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