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從芬蘭看台灣:關於選擇,我們為何害孩子們如此茫然?

主題已鎖定
頭像
心靈捕手
默默耕耘的老師
默默耕耘的老師
文章: 8814
註冊時間: 2003-01-01, 09:01
來自: Taiwan

[轉貼] 從芬蘭看台灣:關於選擇,我們為何害孩子們如此茫然?

文章 心靈捕手 »

從小到大都在家長呵護下成長的孩子,在學測放榜後,大多對於未來感到迷惘,面對眾多選擇時,家長可讓孩子有自行決擇的機會,並給予支持和尊重,讓他們練習為自己的選擇承擔。

上個月月底學測放榜,幾家歡樂幾家愁。親戚小孩中不乏考生,落點分析、選校策略、輔導諮詢,為了填好六個志願欄位,全家好像打仗一樣戰戰兢兢、深怕高估或低就,或恐一失足成千古恨,前面一年、兩年或三年的努力功虧一簣。

隔岸看著憂愁的考生、焦慮的家長及各界七嘴八舌的關心及建議,突然覺得對於選擇,為何如此茫然、這麼辛苦?

我目前就讀的芬蘭大學裡有個 Friendship Family 專案,提供國際學生認識當地生活及文化的機會:學校根據申請者的資料進行安排,不同於傳統的 Host Family,彼此的關係是朋友,家庭不負責生活起居及住宿,學校也僅扮演橋梁的角色,後續的相處由雙方自行討論規劃。

我的家庭是由一對年輕的夫妻及十歲小哥哥和五歲的妹妹組成。芬蘭的生活相當有意思,其中令我覺得頗新鮮的是這對忙碌的小兄妹:第一次見面時哥哥缺席,因為他去朋友家過夜,之後我陸續參加妹妹的足球賽及泳池生日派對等活動。聽媽媽說,小孩們平常都很忙,放學後都有自己的嗜好:妹妹從四歲開始上 Capoeira 課(註1)、參加足球隊,哥哥則持續上創意寫作課、學西班牙文、偶爾打棒球。

假日的時候,小朋友的忙碌程度甚至更甚父母,有一次我跟媽媽約喝咖啡,因為兩個小孩分別去參加不同朋友的生日派對。而這些課程及活動,全都是孩子們自己評估、爭取後所安排的活動,父母全然支持並尊重。一個幼稚園中班、一個中年級小學生能夠自己張羅這些,我感到不可思議。

芬蘭的朋友們說,他們很多人高中畢業後並不急著進入下一個階段,有的去旅行、有的選擇打工,先看看這個世界,再決定下一步往哪裡去。我在芬蘭認識的朋友當中,高中畢業後一個去澳洲當 AuPair(註2)一年、一個去法國的青年旅舍打工一年、一個去蘇格蘭念大學、一個準備結婚。

我好奇這些決定是怎麼產生的,他們雲淡風輕地說,「想清楚、考慮好、想去、就去了」。是阿,多麼單純扼要,他們就駛著人生往各個方向出發。但若他們不是從小習慣為自己安排決定,面臨這些人生關口時能如此穩定果決嗎?選擇也需要練習,小至穿什麼、大至人生的方向:服飾穿搭的技巧是越練越熟悉,就算滑稽、或不夠保暖,對於學生都無傷大雅;學校科系選了覺得不合適,可以轉學、轉系,或者輔系等。失敗了,又何妨?如果把這些練習機會都抽離了,如何能期望時間到了就自動學會呢?。犯些小錯、跌倒幾次,人生不會因此毀了,反而更深刻扎實。

之前在網路上看過一張比較歐美及台灣人才養成的圖表:歐美的學生從學前到大學,分階段地學習生活管理、環境探索、夢想找尋、生涯抉擇及實務能力培養,而台灣的學生從學前到高中都是讀書考試、大學階段則除了讀書考試,需要一次消化上述所有能力養成。
比較歐美及台灣人才養成.jpg
我不禁聯想,高中生學測後如此迷惘,是不是也因為如此?從小讀的學校、才藝班、補習班,都是安排好的,直到大學時,突然面對很多的選擇並必須決定。對於一路跟著走的孩子而言,豈能不措手不及?大學畢業前夕,面臨更大的出社會抉擇,這時社會突然嚴厲了起來,草莓族、水蜜桃族、沒有想法、沒有計畫......等,一個個指責往他們頭上套,於是「畢業等於失業」的危言聳聽在學生們中流傳,有些人或者延畢、或者讀研究所,能緩則緩。當然,有理想有抱負、有好的發展的年輕人也很多,然若教育的目的是讓人適性發展、過更好的生活,我們不能假裝看不到這樣的狀況。

如果相信,就放心讓他為自己決定、肯定他的評斷及嘗試;如果放不下心,更應該放手讓他開始練習為自己選擇承擔。選擇需要練習、挫折需要熟悉,不要剝奪孩子抉擇的機會,因為他的人生,終究是他要自己負責。

註1:Capoeira──卡波耶拉,或稱巴西戰舞,是一種16世紀時由巴西的非裔移民所發展出,介於藝術與武術之間的獨特舞蹈。

註2:AuPair──台灣翻譯為安親天使或互惠生專案,年輕女性與異國家庭匹配後,住進該家庭中照顧孩童、協助家務,體驗當地文化並結交朋友,家庭也藉此讓孩童學習新的語言。

--
資料來源: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0312
施比受有福,祝福您好運! ^_^
歡迎光臨★★心靈捕手★★ :: 討論區
https://wang5555.dnsfor.me/phpBB3/
主題已鎖定

回到「親子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