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峰專欄/台灣的「虎」俗諺新解
發表於 : 2010-02-07, 22:12
虎年將屆,請來聽我「畫(話)虎膦」。
就從「畫(話)虎膦」一詞說起吧!此語係「愛吹牛」或「高談闊論」之意。「虎膦」是老虎的生殖器,其實此語係源自日語「法螺」一詞,因其讀音HOLA與台語「虎膦」諧音,故被台人誤成「虎膦」。其實,形容「愛吹牛」,應以吹「法螺」較貼切,與虎鞭無關。
不過若以「話虎膦」來形容馬政府內一些講大話的「大官虎」,倒也入木三分。台灣人過去往往稱高官為「大官虎」,為何用「虎」來比喻大官?除「威猛」之外,更形容其大胃口也。國民黨的「大官虎」是否大胃口,我不敢說(若以竊自國家的千億黨產來看,豈止大胃口?)但他們好講大話,則有目共睹。從選舉時的「他馬的,就是愛台灣」、「六三三」等,到最近有關ECFA、健保費、農產傾銷中國、解決失業…一大堆「官話」,都令人有「話虎膦」之感。
台灣還有一句歇後語「北港廟壁─畫龍畫虎」,也類似此意。北港朝天宮牆壁上畫了許多龍虎,有如馬政府「話」了許多空洞不實的話一樣,空喊「苦民所苦」「拯救失業」,但毫無實際對策,失業率已升破六%,繳不起健保費者上百萬人,舉家自殺者日增。
對照馬政府選舉前後的言行,令人有「虎頭老鼠尾」之感;至於面對民生問題,雖然選前誇口「準備好了」,實則毫無預知與解決能力,往往「虎過才放槍」,對八八水災的處置,就是一例;至於馬政府對我們吹噓ECFA有多好,其口吻簡直像童話「虎姑婆」誘騙小孩的語氣。
面對民間疾苦,一位善於「話虎膦」的「大官虎」,總是一副「敦」厚仁「義」的笑臉迎人,謂之「笑面虎」應不為過。
至於幾個藍營女立委,深恐「虎無展威,當做貓」,經常聒噪叫囂,有人稱她們「虎豹母」,但我寧願說她們「虎頭柑,排頭面」。
本來漢語中以「虎」字形容的,多有「威武勇猛」之意。如稱勇士為「虎賁」;清朝武科錄取名單叫「虎榜」;官廳衙門前畫著虎頭、寫著「閒人莫入」的告示牌叫「虎頭牌」;包公在處斬皇族以外的官吏也以「虎頭鍘」伺候。看來出現「虎」字而無威猛意味的,大概只有「虎克定律」了?
然而喜歡「話虎膦」的馬政府「大官虎」,卻是威猛不足,軟弱有加。雖然他們面對台灣人民的抗議(如地制法),常擺出「虎不驚狗」(比喻權貴不怕小百姓)或「狗變虎」的姿態,但是面對中共政權,卻是「若狗見到虎」。
至於那些想藉中共霸權來欺壓台灣人的國民黨高官,則可以用「狗憑虎威」、「斬尾狗,假虎」等台諺來形容。
過去發誓要「消滅共匪」的一群「虎龍豹彪」,如今卻急著要把台灣送入中國虎口。一中市場、一個中國政策,正是「送肉飼虎」的政策。台灣人過去效忠國民黨流亡政權,誠惶猶如家犬,而今媚共的馬政府卻「寧願飼虎,毋願飼狗」。二○○八年有許多因不滿阿扁而投票給馬英九的人,現在該有「走賊遇到虎」之感吧?但馬集團只是紙老虎,真正的中國虎還在背後虎視眈眈!要知道,「入虎口,無死嘛烏有」、「入虎孔,無出虎口」、「愛虎畫虎,虎來叫苦」!
面臨猛虎,縱使我們瘦小如猴,只要團結,仍可禦侮,因為「猛虎未抵大陣猴」!(作者李筱峰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http://www.jimlee.org.tw)
--
資料來源: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 ... day-o4.htm
就從「畫(話)虎膦」一詞說起吧!此語係「愛吹牛」或「高談闊論」之意。「虎膦」是老虎的生殖器,其實此語係源自日語「法螺」一詞,因其讀音HOLA與台語「虎膦」諧音,故被台人誤成「虎膦」。其實,形容「愛吹牛」,應以吹「法螺」較貼切,與虎鞭無關。
不過若以「話虎膦」來形容馬政府內一些講大話的「大官虎」,倒也入木三分。台灣人過去往往稱高官為「大官虎」,為何用「虎」來比喻大官?除「威猛」之外,更形容其大胃口也。國民黨的「大官虎」是否大胃口,我不敢說(若以竊自國家的千億黨產來看,豈止大胃口?)但他們好講大話,則有目共睹。從選舉時的「他馬的,就是愛台灣」、「六三三」等,到最近有關ECFA、健保費、農產傾銷中國、解決失業…一大堆「官話」,都令人有「話虎膦」之感。
台灣還有一句歇後語「北港廟壁─畫龍畫虎」,也類似此意。北港朝天宮牆壁上畫了許多龍虎,有如馬政府「話」了許多空洞不實的話一樣,空喊「苦民所苦」「拯救失業」,但毫無實際對策,失業率已升破六%,繳不起健保費者上百萬人,舉家自殺者日增。
對照馬政府選舉前後的言行,令人有「虎頭老鼠尾」之感;至於面對民生問題,雖然選前誇口「準備好了」,實則毫無預知與解決能力,往往「虎過才放槍」,對八八水災的處置,就是一例;至於馬政府對我們吹噓ECFA有多好,其口吻簡直像童話「虎姑婆」誘騙小孩的語氣。
面對民間疾苦,一位善於「話虎膦」的「大官虎」,總是一副「敦」厚仁「義」的笑臉迎人,謂之「笑面虎」應不為過。
至於幾個藍營女立委,深恐「虎無展威,當做貓」,經常聒噪叫囂,有人稱她們「虎豹母」,但我寧願說她們「虎頭柑,排頭面」。
本來漢語中以「虎」字形容的,多有「威武勇猛」之意。如稱勇士為「虎賁」;清朝武科錄取名單叫「虎榜」;官廳衙門前畫著虎頭、寫著「閒人莫入」的告示牌叫「虎頭牌」;包公在處斬皇族以外的官吏也以「虎頭鍘」伺候。看來出現「虎」字而無威猛意味的,大概只有「虎克定律」了?
然而喜歡「話虎膦」的馬政府「大官虎」,卻是威猛不足,軟弱有加。雖然他們面對台灣人民的抗議(如地制法),常擺出「虎不驚狗」(比喻權貴不怕小百姓)或「狗變虎」的姿態,但是面對中共政權,卻是「若狗見到虎」。
至於那些想藉中共霸權來欺壓台灣人的國民黨高官,則可以用「狗憑虎威」、「斬尾狗,假虎」等台諺來形容。
過去發誓要「消滅共匪」的一群「虎龍豹彪」,如今卻急著要把台灣送入中國虎口。一中市場、一個中國政策,正是「送肉飼虎」的政策。台灣人過去效忠國民黨流亡政權,誠惶猶如家犬,而今媚共的馬政府卻「寧願飼虎,毋願飼狗」。二○○八年有許多因不滿阿扁而投票給馬英九的人,現在該有「走賊遇到虎」之感吧?但馬集團只是紙老虎,真正的中國虎還在背後虎視眈眈!要知道,「入虎口,無死嘛烏有」、「入虎孔,無出虎口」、「愛虎畫虎,虎來叫苦」!
面臨猛虎,縱使我們瘦小如猴,只要團結,仍可禦侮,因為「猛虎未抵大陣猴」!(作者李筱峰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http://www.jimlee.org.tw)
--
資料來源: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 ... day-o4.htm